儿童慈善教育报告:近九成家长认可儿童公益慈善教育

近日,国内首个儿童慈善教育发展报告发布。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定义,“儿童”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报告按教育阶段重点关注幼儿园到普通高中阶段的学生。

“公益素养”概念被界定

报告首次界定“公益素养”概念。该概念围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中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两类指标,从认知、态度、行为能力三个维度构建了“公益素养”的模型框架。其中,慈善认知包括学生辨别真伪好赖的能力,掌握公益慈善基本常识和发展规律;慈善态度指学生体现出来的亲社会、向善、共情、利他等情感倾向,以及对慈善事业多元价值的认可;行为能力指学生体验、参与、策划组织慈善活动的能力以及通过慈善参与社会事务、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和领导力等。

报告基于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大教育理念框架,从需求与供给两端,梳理社会各界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场域开展公益慈善教育的创新实践。调查发现,国内面向未成年人的公益慈善教育和实践活动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品质。

图片

家长带领孩子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平均单次支出

近六成被调查者带孩子参加过公益慈善或类似活动,九成有较强意愿接受儿童公益慈善教育;很多地方教育机构将公益慈善教育与德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相结合,开发公益慈善主题的校本课程,有些地方还将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纳入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一些社会组织从筹款服务、慈善文化培育或儿童成长的角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慈善主题学习和实践活动,包括项目实地探访、开发慈善课程和教材、提供社会调研或志愿服务机会、举办公益主题比赛或学习营、搭建交流平台等;不少商业背景的教育服务机构,基于留学背景提升或素质教育需求,提供了小而美的体验活动。

总体来说,国内面向中小学生的公益慈善教育服务方兴未艾,但也面临现有产品对需求回应不充分、体系化不足、专业化不高、可持续性不强等瓶颈和挑战。

三方需求分析

儿童需求

符合儿童发展需要和权利保障。

一是有助于促进儿童发展。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对公益慈善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从伦理学的视角来说,有助于儿童道德发展;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说,有利于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从社会学视角来说,有利于儿童利他主义形成;从公民学视角来说,有利于培养儿童社会责任。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有助于儿童自身发展,为儿童成年后良好社会功能奠定基础。

二是有利于保障儿童受教育权。正如前文所提到,“慈善教育”的一类含义是指公益慈善力量办学、助学,有学者认为慈善资源对教育的支持是公益慈善教育效果的体现。受教育权是儿童的基本权利之一,公益慈善教育有利于慈善文化普及和捐助者教育,从结果上保障慈善资源在教育领域的投入,保障每个儿童都能接受教育。

家长需求

符合家长教育观念转型方向

图片

家长带领孩子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信息来源

一是家长重视儿童全面发展,道德品质培养最受关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家长对儿童的教育理念逐渐开展向全面发展转型。家长认为,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排序依次为“有温暖的家”“有朋友”“有社会地位”“有钱”“有权利”“其他”。可见在家长看来,对孩子的一生而言,家庭和朋友的重要性远高于其他方面,而这样的价值取向也更符合孩子的期待。《2018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对四、八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孩子看来,“有温暖的家”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排名第一位。

二是九成家长认可儿童公益慈善教育并有较强的参与意愿。近九成家长有较强的儿童公益慈善教育需求。从公益慈善教育的需求来看,近九成被调查家长表示愿意让孩子参加专门的培养儿童公益慈善素养的活动。其中,“非常愿意”的占比为62.4%,“比较愿意”的为26.8%。女性被调查家长对参与儿童公益教育的意愿高于男性,选择“比较愿意”的达91.2%。

学校需求

有利于学校全面落实推进素质教育战略

一是有利于学校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社会关爱、责任担当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2014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并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负责研究编写而成,构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明确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三项内容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

其中,社会责任要点为:“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有利于学校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框架下,构建社会责任核心素养校本课程体系。

慈善需求

有利于公益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有利于公益慈善行业长远发展。儿童公益慈善教育对现时与未来公益慈善行业发展均有重要价值。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着力推动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共济的传统美德,为慈善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研究者认为,教育是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公益慈善教育有利于传播现代公益慈善理念、提高社会公众公益慈善意识、提升慈善专业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既可以通过家校社一体化机制促进现时的公益慈善参与,又能够提升儿童公益慈善意识为行业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有利于促进社会组织自身发展。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有利于社会组织创新活动方式扩展业务范围。捐赠服务和议题倡导是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的两项重要内容,开展儿童公益慈善教育能够帮助社会组织有效回应捐赠人亲子教育和学校学生公益慈善实践需求,弥补商业机构公益慈善专业性不足,通过对接家庭、学校、社会儿童公益慈善教育资源,实现促进机构自身发展和扩大议题影响力双重发展。

国际学校倾向纳慈善于教

报告还考察了中国境内的国际学校、美国和法国的儿童慈善教育经验。研究发现,相较于公立学校,国际学校更倾向于将公益慈善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或提供更多的公益实践机会。

美国,礼来慈善学院2014年对128所独立学校的调研发现,几乎所有学校都提供了某种类型的公益慈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公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慈善教育课程、服务俱乐部、服务学习项目或课程、儿童筹款和儿童资助七种类型,非常丰富。

法国教育部在中小学推行道德与公民教育课,公益慈善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罗斯柴尔德基金会在2011年启动的儿童慈善学院,针对8-11岁儿童设计了一套兼顾慈善知识和慈善实践的课程体系,该课程发展势头良好,已经推广到法国本土13个大区中的五个。

报告指出,在宏观环境支持和各方需求呼唤的利好氛围下,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有望迎来发展新机,但是亟待强化顶层设计、凸显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战略地位;发挥联合优势,推进儿童公益慈善教育地方实践;搭建资源平台,完善儿童公益慈善教育竞争机制。

传播儿童公益 为儿童我们可以做的更多!:快乐班儿童公益网 » 儿童慈善教育报告:近九成家长认可儿童公益慈善教育

赞 (2) 公益平台需要您的资助

我是快乐班小瑞 谢谢您的支持 网站将坚定运行!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