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彝良县禾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的乡村早教公益项目,为学前儿童提供了早教服务。图为社工和志愿者在课堂和孩子沟通。本报记者 顾磊 摄
8月18日,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2022年乡村教育发展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会议发布的《2022年乡村教育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中西部地区16个省(区、市)进行调研及一对一访谈,对乡村教育发展作了整体式扫描,并提出社会力量参与的行动建议。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涂义才表示,补齐乡村教育发展短板,毫无疑问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同时也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有效资源,形成全社会的合力。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陈志刚则表示,要从解决“能上学”“上好学”到“全面发展”上持续发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乡村教育有了新情况、新问题
《报告》指出,当前,中西部地区乡村教育的整体特征有两点:一是乡村学校数量与规模持续缩减,这与人口增速放缓及快速城镇化等相关;二是乡村学校布局优化存在挑战,体现在寄宿制学校比例较高、小规模学校发展滞后等方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均存在一些问题。
学生方面,相对身体素质方面的进步,乡村学生心理健康层面的问题须引起重视,特别是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更多关注。
乡村教师方面,该群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年龄、学历等方面)不平衡。乡村教师面临多元化压力,体现在工作任务难度、时长和强度,个人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同时,乡村教师也存在着流动性较高的现象。
这些问题相互影响,例如,压力大导致流动性增强。在教学工作中,乡村教师也需要支持,有1/4的受访者认为,社会力量可以组织支教、志愿者团队、赴校驻点支持开展综合素质课程。
《报告》显示:“对乡村儿童来说,乡村学校不仅承担着传授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责任,同时也承担着更为重大而复杂的育人任务,这对教师们的专业性提出更大挑战。”
《报告》强调,在乡村学校不断减少的大趋势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才是学校生存之道。目前,部分乡村学校通过引入网络资源和公益资源对综合素质类课程进行一定的补充,但在缺乏稳定的支持机制及师资力量的前提下,此类尝试尚局限在较小范围内。
“与10年前相比,乡村教育有了新情况、新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杨东平认为,应从乡村教师、乡村学生、乡村学校、社会力量参与方面,系统推进,多方协作,构建乡村教育生态行动。
乡村教育需求多样
乡村教育需要提升人才发展观,根据新时代平衡充分发展的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有机统一的“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公益组织参与大有空间。
以德育教育为例,在学校实际教学中,德育容易流于空泛的说教,难以被学生真正认同和内化。一些乡村学校尝试以安全教育、心理团队游戏、主题班会等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开展德育,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的展示者、分享者角色转变。
据了解,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西部阳光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已经通过专门课程、专业陪伴、互动沟通等多种方式,对乡村学生的社会情感和心理成长方面提供专业支持。此外,乡村学校的德育未来还需要更加注重从儿童视角出发,结合儿童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探索更符合儿童认知习惯的内容和形式。
课后服务也需要更多公益资源。对于寄宿制学校比例较高,师资水平、课后服务资源较为有限的乡村学校来说,“双减”政策进一步延长了学生的在校时间,并对教师能力和课程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经费和人力资源有限,乡村学校在引进社会公益资源方面的需求仍然巨大。
《报告》披露,家庭教育与社会支持不足也是一大难题,体现在乡村家庭教育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投入不足,乡村家庭支持不足或不当对孩子学习影响较大等方面。更重要的是,目前乡村学校与家庭的协作仍缺乏有效机制和专业资源。
《报告》认为,在对乡村学生的未来改善时,家校协作的重点在于提升乡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情感技能,并通过联合行政管理者、学校、研究机构、公益组织等力量形成稳定、常态的合作网络。
针对这些问题,《报告》给出了明确的解决路径:“社会公益组织可针对各地区乡村学生的特点与实际需要,与当地教育行政机构及学校合作,开发家校协作资源包,面向教师、家长、社区、公益组织等不同利益相关者提供家校协作指导手册、工作模板及活动资源,并开展家校协作培训或工作坊。”
与此同时,《报告》建议公益组织还可以联合教育、妇联等部门建立农村家校协作网络,共同努力,切实提高乡村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交流、互动、协作的能力。
社会力量应助推可持续发展
敏敏(化名)是云南省镇雄县的一名留守儿童,她曾经性情孤僻,沉默寡言。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加油未来项目的帮助下,她在学习上得到更多帮助,学校有了好玩的体育课,她慢慢变得开朗了,有了好朋友。
加油未来项目助力乡村儿童全面发展、推动乡村教育整体提升。项目负责人说,该项目从身心健康、学习效能、社会情感3个方面提升孩子的能力;项目的另一大特点是整县推进,通过提供课程、打造空间、赋能教育工作者、联动城乡等多个方面,推动县域乡村教育生态的发展。
湖南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将侧重点放在教育工作者身上,该基金会设立“弘道计划”由“弘慧乡村好校长计划”“弘慧乡村好老师计划”两部分组成,提升本地教育生态的活力,推动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
目前,致力于乡村教育发展的公益机构还有很多,公益项目的领域在不断拓展,更加关注乡村娃的全面发展,涵盖了阅读教育、美育、体育、乡土人本教育等不同领域。《报告》对该领域梳理、研究后认为,乡村教育公益组织的工作方向和功能,呈现出两大发展特点。
一是五育并举,关注全面发展。公益组织关注乡村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强化公益项目的教育专业性,关注全人教育理念,聚焦乡村儿童综合素养发展,在逐渐向改善教育内涵的方向转变。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公益组织开始倡导“乡村需要属于自己的教育”的教育价值观,不再单纯复制城市教育,而是探索更加与乡村生活密切结合、具有乡村特色的教育模式。
二是探索综合发展模式。公益组织的服务内容逐渐从以往捐资赠物型的援助项目,转向综合发展型项目,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力量与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社区紧密协作,以资源互补、多元协作的形式,共同构建乡村教育公益新生态。
此外,《报告》将“双减”与五育并举等系列教育政策,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加速发展视为社会力量支持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在行动上提出了“三大建议”:深挖底蕴,发展特色乡土教育;深耕乡村地区,培育内生活力;重点任务是激活乡村教师团队。
传播儿童公益 为儿童我们可以做的更多!:快乐班儿童公益网 » 《2022年乡村教育发展报告》发布 公益组织更加关注乡村娃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