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和北京老牛兄妹公益基金会 发布国内首份儿童慈善教育发展报告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6月1日讯(记者 林焕新)今天,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和北京老牛兄妹公益基金会联合举办“重新定义成长——儿童公益素养报告发布暨案例分享会”,并发布了国内首份儿童慈善教育发展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长、政策规划师程芬代表课题组发布《重新定义成长——儿童公益慈善教育发展报告》。据介绍,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定义,“儿童”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报告》按教育阶段重点关注幼儿园到普通高中阶段的学生。

图片

《重新定义成长——儿童公益慈善教育发展报告》

《报告》首次界定“公益素养”概念,围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中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两类指标,从认知、态度、行为能力三个维度构建了“公益素养”的模型框架。其中慈善认知包括学生辨别真伪好赖的能力,掌握公益慈善基本常识和发展规律;慈善态度指学生体现出来的亲社会、向善、共情、利他等情感倾向,以及对慈善事业多元价值的认可;行为能力指学生体验、参与、策划组织慈善活动的能力以及通过慈善参与社会事务、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和领导力等。

《报告》基于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大教育理念框架,从需求与供给两端,梳理社会各界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场域开展公益慈善教育的创新实践。调查发现,国内面向未成年人的公益慈善教育和实践活动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大中城市家长,非常重视孩子身心健康和道德品质,近六成被调查者带孩子参加过公益慈善或类似活动,九成有较强意愿接受儿童公益慈善教育;很多地方教育机构将公益慈善教育多与德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相结合,开发公益慈善主题的校本课程,一些地方还将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纳入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一些社会组织从筹款服务、慈善文化培育或儿童成长角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慈善主题学习和实践活动;不少教育服务机构,基于留学背景提升或素质教育需求,提供了小而美的体验活动。总体来说,国内面向中小学生的公益慈善教育服务方兴未艾,但也面临现有产品对需求回应不充分、体系化不足、专业化不高、可持续性不强等瓶颈和挑战。

《报告》指出,在宏观环境支持和各方需求呼唤的利好氛围下,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有望迎来发展新机,同时也亟待强化顶层设计、凸显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战略地位;呼吁发挥联合优势,推进儿童公益慈善教育地方实践;搭建资源平台,完善儿童公益慈善教育竞争机制。

会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特约顾问叶慕亚发布了儿童公益素养教育项目系列案例,包括经典案例、示范案例、成长案例、新兴案例和观察案例。多位学界、业界专家与公益项目负责人也进行了案例分享。

作者:林焕新

传播儿童公益 为儿童我们可以做的更多!:快乐班儿童公益网 »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和北京老牛兄妹公益基金会 发布国内首份儿童慈善教育发展报告

赞 (2) 公益平台需要您的资助

我是快乐班小瑞 谢谢您的支持 网站将坚定运行!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