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之困:该不该谈“性”色变?

  • 2月28日,杭州萧山一位妈妈吐槽学校发的《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并晒出图片,引发网友热议。图片显示,这本名为《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的教材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小学生介绍性知识。但这位妈妈认为,这本教材尺度过大,让她看不下去了:“现在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学习了吗?这书这样编辑真的好吗?”
  • 这条微博迅速引起网友热议。对于这一教材的内容,有网友和家长表示尺度大到“目瞪口呆”,认为内容太“赤裸裸”,“就是黄色漫画”,不认同这样的内容出现在小学生课本里。
  • 但还有相当数量的网友对该教材表示赞赏和支持,认为书中的内容并不“出格”,且对孩子的成长有益。有网友留言说:“必须进行这样的教育,不然孩子们都不懂得怎样保护自己。”“作为家长,我会自己买书给孩子普及。”
  • 另外有网友认为质疑这本教材的家长多虑了,网友留言道:“给孩子正确的引导,配图是为了更形象。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不能用成人的观点来看。”还有网友直率表示“家长说尺度大,再出一本教育家长的吧”。
  • 各方观点的碰撞,将“小学生性教育”推上了微博热搜榜。
  • 目前,涉事学校萧山高桥小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校方已决定将这个读本收回。但有支持该教材的网友表示,听到这个消息“整个人都气得发抖”,他痛斥一些营销号为了热度,片面地截取教材中的一些图文,引发争议,将一本经过9年研究的教育图书“给毁了”。
  • 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这套《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的教材自2010年开始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读本覆盖一年级到高年级各年龄。在一年级的教材中,学生就可以通过漫画了解到男女生殖器官的外部和内部构造,同时也介绍身体的其他器官,希望小朋友将生殖器官和身体其他器官一样看待。教材也特别强调儿童要保护自己防止性侵,除了成年男性对女孩的性侵犯,也包括成年男性对男孩、成年女性对男孩、女孩等多种情况。
  • 关于“尺度太大”的争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回应,教材出版后也曾引起争议。不过,它并不像一般的少儿读物,作为教材,它有严格的审查流程,也符合教材编写的初衷,把握教材教学的规律。
  • 编写该《读本》的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课题组亦回应称,了解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课题组表示,此次性健康教育读本引发的讨论,是课题组自2007年成立以来,经历的范围最大、最热烈的一次讨论。对一些网友提出的疑问和需要探讨的问题,他们将尽量快速地做出针对性的回应。相信坦诚、严谨的研讨,会丰富大家对儿童性教育的认识。

什么才是性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 有媒体这样描述一些孩子和家长间的对话:
  • “爸爸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
  • “你是从树上捡来的!”
  • 媒体报道称,在中国,中小学生性教育一直很受关注,批评的声音、监督的声音也从未间断。在这次小学生性教育教材的争议中,一些网友和媒体只是披露出教材中不完整的图片,比如其中有一些看似“奇怪的对话”,通过完整的教材内容可以发现,它们是在教育小朋友学会拒绝侵犯并及时告知家长。
  • 据澎湃新闻报道,多年从事性教育工作的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学副教授方刚认为,长期以来,中国的中小学性教育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学校即便开设性教育课程,许多老师也敷衍了事,因此,一代中国人的性知识都是从影视作品中获得的。通过观看影视作品习得性知识,这是一个有效途径吗?方刚认为,“性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传递知识,而是让人懂得性的责任、安全、自主、自尊,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所以两者的目的完全不一样。”
  • 《钱江晚报》评论认为,在性教育问题上,中国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懂一些,一方面又希望能隐晦一些,这就给性教育出了道难题。有些事情是可以处理得模糊一点的,但有些事情就没那么好处理。比如性教育的问题,就不是一个可以用模糊的办法处理的问题,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它总需要面对核心问题:人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这样?
  • 评论说,从科学角度看,它当然是说得越透越有利,培养科学的态度,是从认知事物开始的,如果总是含糊其辞,语焉不详,这样做的效果反而不好,反而会越弄越神秘。但从心理角度说,它的确也有另外的顾虑,有它的难处,要考虑到社会的接受程度,也要考虑到中国社会的现实。在这件事情上,照搬别国的经验恐怕也不合适,文化背景不同,心理习惯不同,国外成熟的经验未必适合中国孩子,需要找到中国自己的应对办法。
  • 还有媒体评论认为,性教育不能一有质疑就“开倒车”。放开尺度、用开放的眼光来普及性教育,其中的阻力可想而知。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家长在回答“我从哪儿来”的时候,更愿意“用充话费送的”“路边捡的”等说法来搪塞小孩。我们一直为小孩坚守着所谓无知的纯洁,并自以为是一种保护,其实这恰恰是一种伤害。
  • 性教育一直是国内教育中的盲区,有些老师、家长还抱着“诲淫诲盗”心态去看待性教育。性教育要有“正确打开方式”,比如学校在发放该教材时,其实无妨跟家长告知、沟通,让其协同指导孩子,而不至于拿它当“禁书”。
  • 时下不少学校都在着力填补性教育上的空白,诸如性教育尺度怎么把握、具体应怎样施教等,也确实是问题。但比“怎么做”,更要紧的是“要去做”,无论家长还是老师当认识到,性教育本质也是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它本身不是问题,回避性教育才是问题。
  • 《南方都市报》亦评论认为,性教育在中小学还是新兴教育,有个别家长对性教育加以质疑,这是十分正常的。因为每个家长对性教育的认识不同,有不同的意见也属正常。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做的是,不是面对质疑,就打退堂鼓,而是根据家长的不同意见,对性教育的内容、教学方式进行科学的论证,以完善性教学课程、教材、教学体系,但即便如此,也必须科学地意识到,这一教育不可能得到所有家长一致认可,这是在中小学推进性教育的科学态度。
  • 当前的问题是,有的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启动一项教育时,自身就缺乏科学认识,也没有进行开放论证,而是闭门决策;结果是,一旦有个别家长质疑,就难以坚持。而如果有对这一教育的系统、科学认知,并广泛听取家长的意见,那一个(少数)家长的质疑,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完全可以拿出更多家长支持的意见,向公众做出解释,这也就可让教育深入推进。
  • 另外媒体建议,要在听取家长意见基础上,对家长也进行教育引导。我国社会对性教育存在比较深的认识误区,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以科学的态度,坚持必须对学生应该进行的教育,但同时,要对家长做普及工作。

外媒:中国正在开始重视性教育

  • 事实上,不少外媒也注意到了发生在中国的这起争议事件,并进行了报道。一些外媒认为,中国的性教育想要打破禁忌并不容易。
  • 美国石英财经网站报道说,中国教科书终于开展正确的性教育了,但一些家长却无法接受。报道指出,在中国,性教育不是必修课,这导致对安全性行为存在严重的认识不足。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被认为羞于谈性,但一些学校正在打破禁忌,正确教授孩子们性知识。
  • 英国《每日邮报》则回顾了性教育读本在中国的发展历程:2003年,深圳就出现了第一本性教育课本,但随着一些家长的抗议,这本书很快就从教材中撤回了,甚至有家长试图起诉出版商。而现在讨论的《珍爱生命》系列读本其实从2010年就开始出现,但没有哪个版本像这次一样引发争议。
  • 不过,虽然此次小学生性教育读本在中国引起了争议,但有外媒通过此事看到了中国正在加强对性教育的重视程度。
  •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报道称,读本的编写方称,不断暴露的校园、社会与性有关的问题是编写该教材的动力之一,“当一个身体器官的科学名称都不能从大家嘴里说出来,这个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能得到正确的描述吗?能够得到很好的尊重和保护吗?当一个孩子遭受性侵害,他连什么地方被触摸都描述不清楚,如何得到有效保护”。
  • 报道援引编写方的话表示,事实上,孩子在性健康教育课上能自然、大方地说出生殖器官的科学名称,而且年龄越小越自然。国际国内的性教育经验表明,让儿童说出生殖器官的正确名称,了解到自己诞生的过程,有利于儿童树立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意识。

传播儿童公益 为儿童我们可以做的更多!:快乐班儿童公益网 » 性教育之困:该不该谈“性”色变?

赞 (6) 公益平台需要您的资助

我是快乐班小瑞 谢谢您的支持 网站将坚定运行!

微信扫一扫打赏